王强
简介:
正文:
12年前,他是杭齿集团的一名新进厂的大学生,12年后,高级工程师的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铸造者之一?!霸粗皇前颜飧龉ぷ鞯弊鞒苑沟男械?,没想到却一头扎了进去。”正是因为科技的魅力,让他学会沉淀,在探索中前行。
崭露头角:从零件图绘制到部件设计
“你想想,杭州多美,学生时代总是在脑海中浮现出‘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’的诗句。”采访中,字正腔圆的王强说,2004年,一场学校招聘会,23岁的他与杭齿集团签下协议,从此他成为了杭齿的一员。
随后,王强开始了长约8个月的实习期,“这期间,主要的任务是在车间实习?!蓖跚克到幼潘担俺萋窒涞牧慵?,比教科书上的理论模型要复杂得多。现场2米直径的齿轮,人都可以在上面走啦?!闭庋某∶?,让这个初出茅庐的他感到震惊。
实习结束以后,他被分配到技术中心船用齿轮箱研究所,任务是跟着老师傅画零件图。或许是因为人手缺少,开发任务繁重,2005年夏,转正后不久的他就接到开发止回阀组件的新任务。
为了能满足使用要求,他一边查看曾经的教科书,一边翻阅前辈们留下的设计手稿,“现在看来,止回阀是简单的,但当时我反反复复修改了四五次?!碧傅降笔钡慕雇防枚?,王强笑着说,“当我把加班熬夜搞好的图纸拿给师傅看时,师傅却频频皱眉?!钡笨吹阶约旱纳杓拼臃桨副涑闪死锻?,再从蓝图变成了产品以后,他才松了口气。“别小看一个小小的组件,这里面还大有学问”,从此后,他碰到技术上的问题,总是虚心请教前辈,再加上自我钻研,慢慢积累起了自己的经验,摸索的过程长了,就形成了自己的经验。
学无止尽 创新更没有终点
事实上,任何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,对于机械这个需要经验积累的行业尤是如此,每一项科研突破的背后,都有一番难忘的攻坚故事。2013年,杭齿集团与中海油服签下了2GWH5410E型船用齿轮箱的项目?!按巴平低澄埃?台柴油机总计8000马力,对于我们企业来说,那时是最大的船用项目?!蓖跚克?,该项目的难点就在于工况复杂,无论是外围的监控还是内部的传动系统,都需要重新敲定。
“为解决输出轴的浮动对OD箱的不利影响,我们开发了浮动密封装置,解决了这一问题,又不使可调桨的滑油泄漏?!蓖跚克?,从设计产品方案到对外咨询,再到内部讨论和图纸修正,凝聚了整个企业科研力量,还借用了外部的资源。
尽管如此,但产品的试车问题不断,先是精滤器滤油不畅,精滤后的油压极低,直到客户验收前的一天晚上,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。说起当时的窘境,王强皱着眉头说,“虽然问题在验收前得以排除,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?”客户走了,王强又将齿轮箱拖回工厂,重新上台位,重新调试,这才发现问题的根源:原来是两级控制阀装配不到位导致滑油回流?!?br/>“荣誉归于团队和我们这个企业,荣誉只代表过去,没有完美的产品,只有不断革新的技术?!?016年夏,王强在已经工作了12年的船用齿轮箱研究所坦言,从当初青葱小伙,到如今12年来的坚持,以后还有更多未知的挑战在等待着他。